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010-8214 1116
网站公告: 若是靠近我 其实我很美 话剧《愿望树》全国公益巡演 合作招募计划
创新成果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创新成果 > 正文

公共空间运营的“思”与“行”

更新时间:2018-05-01 14:44:17点击次数:2882次字号:T|T
相关介绍


不论是“养老驿站、温馨家园”,还是 “社区文体中心、社区博物馆、社区图书馆”,不论是“党群建设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还是“市民中心、邻里中心、协商议事中心”;当不断涌现的公共空间被冠以各种服务功能的字眼儿时,公共空间运营必须面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便再次进入政府、社会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线中。

接下来的这个案例,不仅见证了“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对象”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政策环境下、在同一个“公共空间”走过的心路历程,更见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社会活力。

 

十年之痛


如果说烟袋斜街73号是“门脸儿”的话,那么设在西城残联办公楼地下一层的“希联圆梦”产品制作基地便是生产车间了。这种“前店后厂”的运营模式,不仅构建起了“技能培训、商品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还为残疾人提供了不同的工作岗位训练,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与此同时,为了规范经营管理,“希联圆梦”还分别在工商局、民政局登记成立了盈利性公司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种“残联主管、企业经营、社会组织服务、残疾人广泛参与”的运行模式,即便是今天,也可说是颇具前瞻性的创举。

然而,2015年的一天,当笔者走进烟袋斜街73号的“希联圆梦”时,却是另一番景象。杂乱的空间布局、凌乱的产品陈设、落满灰尘的工艺品、无精打采的店员……伴随着从窗门缝儿中吹进的冷风,昔日的美好创想与眼前的门庭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是疏于管理,或许是政策有变,不论什么缘由,一个寄托众多残疾人梦想的地方落寞了。

更心痛的是,2017年,“希联圆梦”分别在工商局和民政局办理了注销手续,一个历经十年发展的助残品牌走向了“终结”。有人唏嘘,更多的是不舍,这个被称作“烟袋斜街73号”的公共空间还会红火起来吗?

 

围城之困

静而思之,其实残疾人服务的需求一直没有变,之所以难以走出“围城”,主要是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如何解决因就业、康复、文体服务而产生的大量残疾人手工艺品,聚焦于如何让这些“过程产物”变成实实在在的有价货币,而忽视了如何让其成为真正具有消费竞争力的商品,这既是全国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依然面对的“老话题”。

痛定思痛,认真检视“公共空间-烟袋斜街73号”、“希联圆梦”公司、“希联圆梦”社会组织在这个“老话题”中遇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作为残疾人领域的公共服务空间,其定位既有以营收为目的的市场属性,也有以助残服务为目的的社会属性。而现实中,它发展的源动力更多的是借助和依赖残联的影响力,通过政府体制内自产自销的运营方式获得资金和资源,而忽视了公共空间的社会化参与,忽视了空间功能的扩充、升级换代。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久而久之,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运营活力,“希联圆梦”也只能作为曾经的创新符号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其二,作为展销功能的公共空间,首先离不开产品设计、展陈设计,更离不开营销推广。而“希联圆梦”却没有自己的设计部、营销部,加之采用的规模化“制式”技能培训,强化了残疾人的“参与感”,却弱化了残疾人手工艺品的商品属性,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自然就会形成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和大量囤积。这种缺少广大消费者检验的产品,又怎能形成有效的营销驱动呢?

其三,在空间运营方面,为满足公共空间的两大服务属性(即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运营管理者既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做好营销;又要掌握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做好服务。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希联圆梦”的负责人由残联派出,财务由残联代管,两家相对独立的法人机构并未实现自主运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也未充分得以彰显,盈利性企业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互补作用,在公共空间内并未实现。

其四,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新动力;在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正在成为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的重要方式,由残联代管的治理方式已不再适宜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更确切的说,只有发挥公共空间的“共管、共治、共服”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更广泛人群的参与性和创造力,实现“社会问题社会来解决”的科学路径。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为“烟袋斜街73号-希联圆梦”的创新精神点赞,因为,在为残疾人谋福祉的这条路上,再多探索、再多失败都不为过。对于后来者,站在未来看现在,方可“思过、明志、筹谋”。

 

品牌重塑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2017年8月17日,烟袋斜街73号,重张开业。重拾“第二春”的它,此次取名“希联圆梦残疾人双创基地”。

 

 

 

IMG_3679.JPG

新的名称,意味着新的理念、行动与变革。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北京市西城区公益文化传播中心承担了空间运营和变革推动者的角色,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更具市场化、社会化、精细化的行动计划。

首先,他们对“希联圆梦”的品牌进行了二次规划。从CI识别系统(包括MI、BI、VI、AI),到空间功能设置;从子品牌支撑体系,到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从“1+X”运营团队,到“物质+精神”双轮驱动;一场值得期待的变革正在付诸行动。

其次,他们提出了 授渔、共享、改善” 的运营理念(MI),并使之成为政府、社会组织、残疾人及其照顾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景”,为形成“命运共同体”式的行动联盟,增强了辨识性、感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在行动实施层面(BI、Vi、AI),他们抽丝剥茧,制定出更具实操性的行动方案。

围绕“授渔”,基地内的“三米工坊”,针对肢体、聋哑、视力残疾人的身体特征,通过技艺革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掐丝珐琅、彩塑手作、布艺手工、金石篆刻、调音调律、油画插画、特色剪纸、花艺美甲、古籍修复等多门类、跨领域的技能培训,让残疾朋友们学到“好手艺”;针对心智障碍人士开设的“一维课堂”艺术疗愈空间,他们在艺术老师的指导下接受训练和创作,自身潜能得以充分挖掘、调动、激发;让残疾人掌握更具吸引力、多技能的创富手段,为实现有竞争力的营销行动练好“基本功”,他们行动了起来。

IMG_4295.JPGIMG_3699.JPG

围绕“共享”,通过动员社会资源,爱心企业家李明和资深调音师吴庆云的钢琴捐来了,筹划中的残疾人调音师培训班即将开课;首批通过公开招募的20名 创业导师团”建起来了,可通过“一对一、多对一”为有需求的残疾朋友“问诊把脉”,提供个性化创业就业解决方案;招募180名、13个岗位的“专业志愿者”参与空间服务管理,使人力、智力资源朝着社会化运营方向聚集;通过开设心灵驿站,将共享资源延伸至残疾人主要照顾者。

IMG_4004.JPGIMG_4311.JPG

 

围绕“改善”,游客既可在店内看到琳琅满目的原创艺术品,通过扫描二维码,轻松买走艺术品;还可免费参加“新非遗、心体验”、“巧手心意DIY”等特色体验课,与残疾朋友共同完成一件艺术品。通过施行“365天无停业、店内错时营销、产品定制开发、残疾人艺术家创意市集、主题活动策划、残疾人明星示范岗、多媒体咨询文化视窗、现代展陈设计、公益创投大赛”等多种线上线下营销传播手段,链接社会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改善残、健融合方式,促进残疾人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第四,为了激发残疾人的参与热情,运营机构还专门设计了“前置咨询、建立档案、导师预约、辅导诊断、效果反馈、个案跟踪、案例汇总”等一体化创业就业辅导流程,并通过“面访、电话、电子邮件、上门、视频”等多种方式为残疾人提供人性化的支持服务。

小试牛刀之后,“小平台、大服务”的作用得以彰显。第一个月的销售额突破七千元,第一位视障女孩孙千打来了创业咨询电话,第一位残疾人创业明星柳砚洁的环保口红脱销了,第一位技艺大师张忠强的彩塑班收徒了,第一位创业导师潘腾走上了“一维课堂”美术导师的舞台,第一个失聪女孩的工作室“心池手作”落户基地,河北丰润区特教学校、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特教学校寻求合作的橄榄枝伸来了……正如成都市残联理事长何向宗来访时所说:“你们的面积虽小但空间功能非常合理,你们的运营团队非常有经验,基地的示范效应、IMG_4317.JPG0E0FE444-A138-4BBA-BAE1-34C839F35AC6.JPG运营理念和行动计划更加清晰可操作” 。

更令大家欣慰的是,曾经在此服务多年的残疾人篆刻家薛国梁又回来了,望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感慨地说:“人生有许多个开始,这里就是我的新生,我也要创业”。

 

客观分析

 “希联圆梦”残疾人双创基地的正式启动,体现出三个特征。一是文创特征,就是通过技能培训与艺术创新,让残疾人掌握生存本领;二是市场特征,通过创意产品、新营销手段,让残疾人获得更多价值;三是地域特征,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要让残疾人的社会活动更适应时代发展。

同时,公共空间提供的“聚集资源、技能培训、创业辅导、组织培育、展示义卖、文化传播”等六大支持性服务,加之社会化的多元参与,放大了空间运营的效果,真正体现了让助残服务“零距离、无障碍”。

 

结束语

作为这次行动的亲历者,或许“希联圆梦”未来的变革之路还很艰辛,但是面对“老话题、老地方”,唯有“新理念、新行动”才能探寻到最有效的破解之法。更难能可贵的,我们从中看到了社会组织快速崛起的力量。

 

北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275号B205

盘锦地址:兴隆台区步行街南金玛正和二层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

总    机:(+86 10) 8214 1116